所有栏目
11

从数据交易到场景应用:释放数据资产价值的关键路径

2025/1/14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以数据交易为目标的确权思路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数据资产价值发挥的路径,为实现从“数据交易”向“场景应用”的转变提供思路。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交易市场备受关注且呈现出一定发展态势。从规模上看,中国数据交易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然而,当前数据交易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中国数据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占比较低,仅占 4% 左右,还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活跃度不足等问题。大部分交易仍在场外进行。在参与主体方面,我国数据交易行业中参与企业众多,竞争派系可分为国家级、省市级、行业级和企业级,目前全国的数据交易平台多为国资主导或国资全运营公司,还有众多上市公司参与其中。典型的数据交易平台运营模式大多采取会员制,部分平台还会提供多种专业服务。但以数据交易为目标的确权思路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如场内交易数量匮乏,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积极性不高,确权登记的法律效力不明确,交易标的、主体、场所定位、机制、规则程序等均不明晰,与 “数据二十条” 提出的增强数据要素共享性、普惠性的目标相去甚远。
      法律法规层面:对 “数据互操作权” 支持不足。我国目前很多具体法律规则、制度以及实践操作,尚未能给 “数据互操作权” 提供有力支撑。互联网大厂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往往缺乏动力去推动数据互操作,严重阻碍了数据资产在不同平台、不同主体间的顺畅流通与应用。
      市场机制层面:数据资产估值与定价难。各企业对于数据资产价值的认知和衡量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估尺度,导致在市场交易中难以确定合理价格,制约了数据资产在市场中的流通速度和范围。
      数据安全与隐私层面: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至关重要。数据泄露事件会对消费者和企业造成严重威胁,而过于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又可能会对数据资产的应用拓展形成限制。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拓展数据资产应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核心内容:“数据二十条” 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创新提出数据产权 “三权分置” 制度框架,推进分主体的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建立数据要素各参与方合法权益保护制度。淡化所有权观念,强化使用权,旨在让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
      引导作用:以国网浙江公司为例,在数据确权、价值精细化管理和应用场景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参考,推动了数据资产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实现价值流转,深度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拓展数据资产应用边界。
      内涵与意义:数据互操作以不特定数据使用者或者网络用户的权利为中心,通过开放标准或者接口等方式,实现不同平台企业之间的兼容,让不同企业能够顺利交换数据。打破信息壁垒,整合资源,提升数据利用效率,满足 “数据二十条” 提出的增强 “数据要素共享性、普惠性” 的目标。
      成功应用案例:在医疗、通信技术和政务服务等领域,都有着成功实现数据互操作并带来显著效益的案例。如美国东北部某综合交付网络在医疗行业实现数据互操作,提升了医疗护理协同和标准化水平;是德科技与高通公司在通信技术领域合作实现端到端互操作性和数据连接,为 5G - Advanced 和 6G 应用场景提供支撑;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系统实现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互操作与共享,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优化数据确权模式:当前以数据交易为目标的确权思路沿袭传统物权确权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可借鉴 “数据互操作” 理念,明确确权新方向,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鼓励数据互操作的法律法规,针对关键主体出台激励或约束政策,构建利于数据流通的确权模式。
      强化场景应用开发:各行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挖掘数据应用场景,如国网浙江公司在能源领域、医疗和通信技术领域的成功案例所示,开发更多贴合实际、能创造价值的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资产从交易向场景应用转变。
      完善市场配套机制:多方协同完善数据资产评估、定价、交易等市场配套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搭建规范交易平台,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拓宽数据资产价值实现的渠道。
      从 “数据交易” 走向 “场景应用” 是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的关键路径。当前以数据交易为目标的确权思路存在诸多问题,与 “数据二十条” 目标不符。“数据二十条” 为数据资产价值发挥提供了重要指引,数据互操作具有重要意义,需从确权、应用场景、市场机制等多维度共同发力,推动数据资产价值释放。
      在制度建设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场景应用拓展层面,各行业加大力度开发应用场景,鼓励跨行业融合;在市场培育层面,多方协同合作,完善评估标准和方法,建设交易平台,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

文中使用的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